资料下载1

当前位置: 首页>>资料下载1>>正文
 
“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09-28 12:56   审核人:   (点击: )

 

(讨论稿)

2021年9月10日

一、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1.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2.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3.教育水平得到优化

4.产教融合深入推进

5.招生就业形势良好

6.“三全育人”成效显著

7.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二)面临形势

二、“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三、“十四五”时期建设任务与战略举措

(一)党建与思政工作强化工程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3.加强群团统战工作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专业群建设工程

1.推进转型发展

2.推动“双高”建设

(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1.强化教学管理

2.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3.完善学生教育管理

(四)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五)就业创业渠道拓展工程

1.加强与省内地方企业实习就业合作

2.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力度

3.推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

4.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六)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2.优化质量保障体系

3.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七)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1.建设文明校园

2.建设数字校园

(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程

1.全面加强校地合作

2.积极推进校校合作

3.开辟对外交流渠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二)全程监控,有效评估

(三)强化宣传,积极推动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时期,是锦州市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锦州师专建设区域名校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改革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果。

1.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委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不断完善,切实提升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工作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制,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协调推进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2.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为引领,制定了学校章程,建立了以章程为统领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内部监督与审计工作,提升了经费使用与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和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建设,实施了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报告制度。

3.教育水平得到优化

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和锦州及辽西地区基础教育形势,发展产业集群,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群)。

学校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增设电子图书室,开通中国知网、万方等检索渠道。计算机网络覆盖整个校区,网络中心实现精品课资源、数字图书资源网络共享;建设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数字化校园初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项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产教融合深入推进

深化“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模式,重点建设校企合作专业核心课程8门。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实际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社会竞争力。组织召开锦州师专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联盟会议,召开理事会及专家论坛,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交流,初步形成产学研创合作链条,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有效对接。

5.招生就业形势良好

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新生录取标准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在校生规模已达8731人。紧跟社会需求,优化生源结构,拓展生源省市,全国范围内省外生源地已达7个。每个专业固定实训就业基地达3-5个,有效保证学校毕业生高就业对口率,共向社会输送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6.“三全育人”成效显著

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为构建一体化全贯通的思政工作体系、开创“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专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新格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打造大思政格局,以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等为渠道,开展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教育,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7.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引领,以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不断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高身正、敬业创新”的校训深入人心,“博学精教、启智怡情”的严谨教风和“笃学善思、务实致用”的良好学风得到进一步巩固,“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弘扬。形成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的美育文化品牌、以阳光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文化品牌、以师专讲堂为主的精神文化品牌、以读书节为主的阅读文化品牌等一系列活动品牌。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内涵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亟待提升;二是“三全育人”综合体系还未形成;三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需进一步增强;四是教师年龄偏大,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增量不足;五是内部治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六是学校办学空间受限,办学环境亟待加快改善。这些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高职院校将迎来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大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生源减少、师资竞争激烈、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1.职业教育新一轮大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这次大会的召开,确认了职业教育突出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类型教育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标志着职业教育新一轮大发展征程的正式开启。2021年,锦州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出了打造辽西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战略,将锦州师专建设与发展纳入《锦州职业教育大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锦州师专建设成为辽宁省高水平职业院校,为锦州师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高职院校未来五年面临激烈竞争。一是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在适龄学生减少、应用型本科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招生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同类院校师资竞争激烈。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同类职业院校纷纷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企业能工巧匠引进力度,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将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三是省市创新战略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诉求。辽宁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锦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远景规划,这些战略的提出对锦州师专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贯彻省、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力争建成辽宁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及建设辽西区域名校为目标,提升治理能力,强化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奋力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

(二)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学校将实施“五步走”发展战略。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改革内部治理体系为动力,以加强内涵发展为根本,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力争建成辽宁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及建设辽西区域名校为目标,凝炼师专精神、创设特色文化、强化师资队伍、促进对外交流,经过“规范管理年、优质发展年、品牌建设年、特色提升年、名校创建年”五年的建设与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建成品牌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职高专院校。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达到突出“一个中心”、推动“两个提升”、实现“两个突破”、打造“三个一批”的总体目标。

(1)突出“一个中心”。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凝练师专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全面提升学生德育水平。

(2)推动“两个提升”。以锦州市建设辽西职业教育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力争建成辽宁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及建设辽西区域名校为目标,全面提升学校基础建设水平和校企合作水平。

(3)实现“两个突破”。集中优质资源,加强品牌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品牌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4)打造“三个一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造一批优质师资,形成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养一批优秀高技术技能人才。

2.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在现有办学条件下,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新校区建成后,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左右。教职工规模达到 600人左右。总占地面积达到648000平方米,宿舍面积达到780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达到24360平方米。图书总数达到55万册,在校生生均占有图书8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 40万册,文献保障率达到90%。

(2)专业建设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对接当地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制定优势专业发展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专业数调整到30个左右。加大“双高”建设力度,力争建成辽宁省高水平职业院校,拟新增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将原省高水平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且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力争将小学教育专业群、文化产业专业群、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成为省高水平专业群。力争获评师范专业认证二级水平专业2个。积极申报星级专业评估、卓越专业评估。拟参加1—2个省级专业协作体。

(3)课程建设

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实施5项校级优秀教学改革项目。遴选1个“课堂革命”案例,培育2—3门“兴辽职教金课”。深入推进5个“1+X”证书制度试点。每个专业开发校企合作核心课程。加快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每个教学单位编写1部体现专业特色的教材,遴选推广10本左右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校级精品职业教育教材。建立健全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搭建职业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建设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科研工作

发表省级期刊500余篇;争取获批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省级科研成果获奖10余项;学术著作5-10部。资助课题不低于6项;省级基金课题经费配比不低于1:1。

(5)师资队伍

执行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管理规定,专任教师达420 人。各序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正高级职称达 45人以上,副高级职称达150人。师资招聘引进人数不低于100人,引培博士或专业带头人5人,组织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行业专家、企业技能人才进校园、进课堂。聘请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担任德育兼职导师。硕士及以上教师占比达50%;落实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骨干教师全面具备企业实践经历。培训30名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达到1:350,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200,专职组织员师生比达到1:1000。建设校级大师、名师工作室8-10个。力争建设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共建1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6)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建设2-3个校级校企合作示范学院。新增3-5个学校创新型实训基地。初步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实训装备现代化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将学校建设成为辽宁省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学校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骨干企业等多主体合作,积极争取,力争共建1个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学院。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建设1个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开放共享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院(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套建设1个附属幼儿园,实现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一体化。

(7)招生就业

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编制学校招生计划,结合我校现有实际办学情况,学校搬迁前,确保每年招生人数在30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生9000人左右。学校搬迁后,确保每年招生人数在40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左右。在招生模式上,除普通高考、中职对口升学单独考试招生录取外,根据学校录取及生源情况,决定是否增加单独考试招生。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确保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85%,贫困生确保100%就业。

(8)学生管理

构建“学校主导、院为主体、班为重心、寝室为格”的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制定并完善15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编撰《锦州师专学生工作制度汇编》;推行辅导员“十个一”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开展6项学生预警机制,切实发挥预警作用。

(9)对外交流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探索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开展1-2个校校、校地合作新项目。探索与“一带一路”周边其他国家优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合作办学范围。争取获取中外合作办学许可。继续推进与韩国又松大学合作办学。开展1-2个对外交流合作新项目。

三、“十四五”时期建设任务与战略举措

(一)党建与思政工作强化工程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健全“三重一大”制度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逐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推进党建品牌创建。紧紧围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推动党支部组织生活正规化、制度化。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共识,筑牢师生团结奋进的思想根基。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有效载体。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建设2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5个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分级培育遴选1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加强职业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校内各类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校园融媒体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开创思政育人新局面。

3.加强群团统战工作

认真贯彻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建立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的常态机制,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关心关怀教职工,做好“送温暖”工作,逐年提高“职工之家”的建设层级。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健全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书记负总责、纪委书记负监督责任、学校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选人用人情况的监督检查;围绕巩固作风建设成效,加大正风肃纪力度,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完善信访举报工作制度,提高问题线索处置质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利剑作用,建立健全落实学校内部审计制度;推进校园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专业群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制定优势专业发展方案,明确专业建设的重点和方向,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把品牌专业做大做强,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核心竞争力和为锦州本地教育服务的能力。

1.推进转型发展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三个对接”的要求,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发展。一是转变学校发展策略,由高职教育向普职并举、师职并举教育转变;由追求招生数量向提升内涵质量转变;由教育教学型向产教融合型转变。二是转变办学方式,由学校单独办学向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转变;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转变;由碎片化专业建设向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转变。三是转变人才培养体系,由重视技能培养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转变;由关注教材向关注教学资源和课程标准转变。

2.推动“双高”建设

深度对接国家普职并举发展战略,重点对接锦州市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群),努力办出特色,形成自身优势,提升服务区域能力。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积极探索以群建院管理模式。按照专业集群发展,科学编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课程体系。校院(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一体化。

(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1.强化教学管理

(1)完善学校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强化教学管理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国家职业标准,探索具有师专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对接辽西及锦州区域产业,科学制订实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职业能力标准相接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

(2)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快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同时开设特色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重点围绕学校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需求,定期规划校级特色教材。开发好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的专业教材,开展以适应“做中学”为原则的项目模块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3)完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激励与调节功能,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对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分专业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行业企业相关证书的配套衔接。

(4)履行教育督导职责

构建教育督导中心、教育督导员、学生督导信息员的分级教育督导机制,履行教育督导职责,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梳理科研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量化定额及考核标准,规范科研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学术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逐步提高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校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保障。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吸纳科研骨干人才特别是青年科研骨干,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创新合作精神,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协同攻关、积极合作,使科研团队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3.完善学生教育管理

以培养“明德、懂法、强体、尚学、长技”的具有鲜明师专特色新时代大学生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水平。

(1)有序推进学生工作制度创新,制定完善符合校情的学生工作制度。编撰《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制度汇编》,包括《锦州师专学生工作考评办法》、《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定实施办法》等。

(2)建立并深入开展辅导员“十个一”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3)扎实有效开展6项学生预警工作机制,切实发挥预警作用。以学院为单位,通过日常教育、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形式进行系统筛查,做到预警档案详实具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前瞻性和预见性,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几率。

(四)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立多层次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优化教师引进、选拔和培养机制。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完善以直接考核方式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机制,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或培养在学科领域、团队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带头作用的博士、高水平专家和教学科研青年教师队伍。引进或聘用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并启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发展培养计划”、“教师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和“外聘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实践能力培训、开展“双师”教师认定、推进创新创业培养等措施,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落实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骨干教师全面具备企业实践经历;行业人才引进取得突破。按要求足额配备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完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兼职辅导员聘任和考评机制;强化辅导员队伍培训,加强骨干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家型辅导员。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与多元评价机制相适应的薪酬激励机制。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以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健全教学激励约束机制等为重点,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价和聘用考核体系。实施职称评聘改革。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和监督管理制度,在考核、评比、晋级中,严格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五)就业创业渠道拓展工程

1.加强与省内地方企业实习就业合作

建立长期高效合作的实训就业基地。积极推进“校地对接、校产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合作行业企业在招生、就业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特别是服务锦州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2.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力度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就业工作全过程,引导毕业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引导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强化订单班建设与管理,做精做强校企合作订单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3.推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列入职业发展教育计划,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成功案例为示范,推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竞赛为引领,获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2项。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校友等作为创业导师,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导师团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挖掘创业项目,建立项目数据库,为学生创业实训实践提供丰富的项目来源,助力学生创业运作。

4.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持续创新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模式,搭建技能展示平台,有效增加毕业生与企业交流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做大做强线上无形和线下有形就业市场。借助文化师专、全能师专,全力打造就业信息服务品牌,形成以就业创业课程、日常指导和就业帮扶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

(六)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加强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人、财、事协调,责、权、利匹配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以目标责任为主的考核激励机制,科学设置考核任务和考核目标,调动激发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

2.优化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创新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学校评价机制,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3.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全面推行办学成本核算,实现按生均配备公共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开源节流,增加学校事业收入。按照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原则,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和资产经营管理办法,规范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总务处服务目标管理和社会化改革,探索总务服务市场化经营模式,组建高素质专业化服务保障队伍,建立节约监测平台,打造绿色、生态、智慧校园,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育人水平。建立新的校园防控体系,实行安全网格化管理,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七)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1.建设文明校园

加强现有校区人文环境建设,凸显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专业特色和师专特质,展现锦州师专学养深厚、拼搏奋进的精神风貌。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提升校园建筑场馆的育人功能,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阵地。探索长效机制,推进师专核心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百年师专精神薪火相传。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平安校园建设,把学校建成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建设数字校园

建设支撑“职业教育+互联网”的数字化新基建体系,完成IPV6升级改造,达到《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规范》要求。增加网络安全硬件与软件投入,完成“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二级认证与测评,建成网络安全与防护体系。打造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建设一站式服务,推进校务服务、业务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服务数字化。整合教学资源、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图书资源等,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

(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学校适应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推动学校办学与地方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促进社会服务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规定承担补贴性培训任务。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与相关行业部门互联互通,合作办好辽宁省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基地、辽宁省首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锦州市教育局农村教师培训基地及锦州市总工会女职工培训基地,开展培训任务。常态化开展“名师工作室开放日”、“公益文化大讲堂”。实行成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运行模式,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2.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

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力争成人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000人,专科联合办学单位达到14个以上,本科合作办学单位达到3-5个以上。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依托本校在校生等生源优势,在实施“专本连读”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5项职业培训,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规模达3000人次以上;年社会培训收入达100万元。建立职业培训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员学习成果和技能财富,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程

1.全面加强校地合作

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主动开拓与地方社会各界的合作领域,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积极推进校校合作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推进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对外交流等合作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开辟对外交流渠道

在继续推进与韩国又松大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与周边其他国家优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发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成立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落实任务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科学谋划工作安排,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二)全程监控,有效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问责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和监测,定期对规划完成进度督查,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中期检查和跟踪分析。以规划目标为导向进行办学资源调配,将绩效目标与学校资源配置挂钩,保障主要任务所需资源。把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情况作为各单位、各部门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强化宣传,积极推动

加强对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的宣传引导,以多种媒介为载体,通过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全校师生员工振奋精神、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推动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21 锦州师专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锦州市凌河区松坡路189号 / 邮编:121000